第四十六章 海运之争(一)-《天工柱国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钱进不由得细细看了王尚书和史尚书几眼。殿试的时候,钱进便已与这两位尚书打过照面,但那时在场的官员很多,他也没来得及多说上几句话。

    王尚书一看就是北方人,体形高大,面皮有些黑,虽已过天命之年,却保养的极好。最有特色的便是他的头看着比别人的要大。

    史尚书则已经有些老态,脸上的皱纹有如龟裂的老树皮,半尺多长的胡须已经发白,腰后面别着一杆烟枪,若是不穿官服,倒像是一位村里走出来的老头。

    钱进对史尚书倒是有些愧疚。与陈雄争讼当日,史尚书便派人来给他壮声势,还嘱咐他多去礼部串门。这几个月来,他一直忙乎着两间作坊的事,倒把这事给耽误了。丁尚书那里也是,一直没去换千户腰牌和军册。

    正当他琢磨着这两天把礼部和兵部的门给串了时,吏部王尚书上前一步奏道:“陛下,两位尚书争论起因无非是国库粮银不足。听闻钱侍讲会试所答策论便是以国富论作题,殿试上的策论更是有良策献上。不如听听钱侍讲有何应对之策?”

    仁武皇帝听得王尚书这话有些意外。他撇头望了望躲在几名侍讲身后的钱进,发现后者还在那里发呆,便对王尚书说道:“钱侍讲第一次上朝,对国事还需一些时日才能熟悉,今次就免了吧。”

    钱进起先还准备记录一下王尚书有什么惊人之语,哪知道他话锋突然指向自己,一时有些措手不及。要知道一名尚书在朝堂上指名道姓要考他,这里面就耐人寻味了。

    他飞快地将与王尚书照面的所有细节回想了一遍,仍然一无所获。

    唯一可以确定的是:王尚书要他当着这么多的大臣建言,多半是黄鼠狼给鸡拜年——没安好心。若是这国库短缺之事三言两语便能解决,丁、曹二位尚书也不会公然在朝堂上争吵了。

    可他与王尚书打照面通共就那么一两次,根本就没什么机会得罪他。唯一得罪他的只有一种可能,那就是点状元之事。

    当初,大臣们提名的状元有三名:廖东临、毛腾凯和他自己。

    廖东临的文笔出众,钱进一直看好他能够拿状元。毛腾凯文笔也不错,人也长得玉树临风。后来皇帝“作弊”,状元人选就成了钱进,朝中只怕是有大臣心生不满,却又碍于皇帝的面子不好反对。

    若是这王尚书是为了状元之事刁难自己,那多半是为了廖东临或是毛腾凯出头了。可一个点状元的事至于让王尚书亲自出马吗?

    有如一道电光在脑海里闪过。钱进想起刚到京城时,廖东临曾说过他借宿在京城的亲戚家里。莫非他所说的亲戚便是王尚书不成?

    且不管王尚书安的什么好心,廖东临是否参与其中,眼下他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。想到这里,钱进走下高台,面朝皇帝奏道:“陛下,因为这状元之事,朝中只怕还有些大臣对微臣颇有微词。既如此,微臣少不得要应对一番了。”

    “钱侍讲但说无妨,说错了也没关系。”仁武皇帝目露期许之意。

    钱进转过身来环视一眼殿中的大臣,笑道:“其实,这50万石秋粮入京的事好办,诸位同僚大可不必因此苦恼。”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