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67.呆滞-《大隋说书人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孙思邈无言。

    而黄喜子则点点头,躬身一礼:

    “遵旨。”

    “……嗯。传旨,嫔妃孙氏,心思歹毒,损及龙体,杖毙。”

    “娘娘!?”

    那跪着的嫔妃忽然打了个激灵,脸色立刻白了:

    “娘娘!臣妾冤枉啊!”

    “臣妾冤枉!”

    “娘娘饶命!皇后娘娘饶命!臣妾冤枉啊!

    !”

    她跪在地上就要朝着皇后这边叩头,可比她速度还快的,却是两个守在宫门口的内侍,一人一边,扣住了她的肩膀,用随身携带的手绢直接堵住了孙嫔的嘴巴,在对方那呜咽与挣扎之中,拖离了寝宫。

    而其他人则大气儿都不敢喘一声,快步离开了寝宫。

    萧氏呢,深深的看了孙思邈一眼,走了出去。

    很快,院内传来了她的声音:

    “传旨,宣三省六部司掌如宫觐见,于回凤巢内听宣。”

    “宣江都通守王世充入宫觐见。”

    “去大铜山宣玄冰人仙宇文化及、国师即刻入宫不得有误……”

    一道又一道的命令随着萧氏的声音响起。

    接着,所有命令宣读完,她重新走回了寝宫内,坐在外面的椅子上一言不发的屏息等待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……”

    “……”

    她不说话,黄喜子和孙思邈也不说话。

    躺在床榻上的杨广更是想说话都说不成。

    接着,大约半个时辰之后,黄喜子耳朵动了动,接着说道:

    “娘娘,人仙与国师到了。”

    房间之中似有似无的念诵经文之声一断。

    萧氏睁开了眼,说道:

    “妙应与国师有旧,与你一起去迎接吧。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

    随着黄喜子的话,孙思邈也没反驳,老老实实的跟着黄喜子走出了寝宫之门。

    然后就看到了门口两个人影正在静立,就如同两位等候听宣的臣子一般。没宣召,不敢冒进。

    而在看到了黄喜子和孙思邈后,俩人神色依旧平静。

    直到黄喜子说道:

    “人仙、国师,皇后娘娘有请。”

    二人齐身一礼,迈步前走。

    而来到了孙思邈和黄喜子身边时,年轻道人张道玄忽然说道:

    “妙应,你便留在这吧。”

    “……是,国师。”

    随着孙思邈的应声,三人一起走了进去。

    而等房门关闭后,孙思邈脸上的表情终于出现了一丝疑惑。

    其实若论起来境界,他知道自己只是自在境。

    而他这一身本事,也皆由国师所授。

    但也就到此为止了。

    他的道,不在武学、不在修炼,而是在医术之上。

    虽然不知道自己最后能不能如同传说中的神农氏一般,以医悟道,卧尝百草,化身为石三年后复出,代天行理。

    但就修炼这方面,他很早之前,就到此为止了。

    比起有限的修炼,他更愿意去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,来解救世间的疾苦。

    但这并不代表他很弱。

    恰恰相反,在开始刻苦钻研医道后,他逐渐的就萌发出了一种……比起直觉更像是直觉的潜在意识。

    虽然不是其他前任师兄弟们所修习的一些望气之术,但一个人的强弱、善恶、病情的好坏程度,只需要一眼便能生出一种很模湖的感应。

    甚至,在面对一些病入膏肓之人时,他还能准确的察觉到对方所剩的时间。

    《天阿降临》

    曾几何时,在给一位老者瞧病。

    那老人一直说自己心口疼,但并不严重,想让孙思邈给看一看。

    孙思邈给看了之后,笑呵呵的给开了几幅中正平和的温补方子,又便宜,又好用。

    老人千恩万谢的离去后,他却把那去药铺抓药的家中大儿给拦了下来。

    直言“老人家已经药石难医,恐怕也就在这几日了,提早做准备吧”。

    说完后,就回到了坐镇间中。

    而他说的也虚。

    实际上,他的直觉告诉他,这位老人家活不过明日酉时。

    果不其然。

    因为信任孙思邈的“神医”之名,老人的儿子回去后,瞒着老爹立刻开始做准备。

    果不其然,那位老人家在吃过了晚饭后,躺在院子中纳凉时,溘然长逝。

    而时间才刚过酉时。

    但那一晚,听到了自家兄弟的话语后,老人的两个闺女,和在城中当差的小儿子带着家卷都回来了。

    老人是在没有任何遗憾的睡梦中走的。

    无比安详。

    而为了表示感谢,在老人丧事操办时,长子特地送了一桌酒席到药铺之中,表达感谢。

    虽然是举例子,可孙思邈确确实实已经有了这么一种冥冥之中的感应。一开始还不信,可时间久了,他对这种直觉就愈发依赖与艰辛无比。
    第(2/3)页